景区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关于读书的一些误区,及解决办法

•如果你喜欢读书,但平时也存在这些问题:


(资料图)

•读书总是没有目的

•书读得越多反而越空虚

•一本书总是要读完才觉得算是“读了”

•盲目追求数量

•我读了=我知道了=我会了

•没有充足的时间读书

•……

•针对这些问题,我简单的做一些解析,希望对你有用

如果觉得文章太长,请慢慢看~

功利性太强或没有目的性

•这是两种极端的情况

•一种是读所有书都必须要有收获,如果没有收获就会觉得白读了,时间一长就会让你不喜欢读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书读完了都能马上应用,所以慢慢地心理会觉得“读书没有用”,既然读书没有用那么还读它干什么?

•另一种则是拿到书就读,反正就是读了总比不读好,至于有没有收获根本不在乎——这种读书的方式就是“没有目的的读书”,单纯通过“认字”来形成在学习的假象

• 解决办法

•读书尽量还是要有目的,但要明确这个目的是什么

•如果读每本书的目的都是“要解决我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某个问题”这么明确,那么很多书就都可能“无用”了,但难道这些无用的书就不值得读吗?肯定不是,《论语》不会直接告诉你挣钱的方法《老子》也不会直接告诉你失恋要怎么办

•所以读书还是要有目的的,只是针对不同人、不同处境、不同的心态、不同的阶段等等,我们读书的目的要有划分,一般有下面4种目的:

•行动指导:最为“有用”的一种收获形式,读完一本书,我们可以知道具体采取哪些行动来指导我们的现实生活,比如 《福格行为模型》 ,《如何找到理想工作》

•技能知识提升:针对我们想要提升的技能来有目的的学习,比如《卡片笔记写作法》《如何阅读一本书》

•感情体验:针对小说类、散文类等,如果我们带着明确的实用目的,大多可能会“没有收获”,这个时候更多以体验人物感情、感受人物生活,去用别人的生活来拓展自己的生活,像世界名著就是体会不同国家人物生活的好书

•思维扩展:思维类型的书也有两种

•一种是跟你的思维观点相似的书,读完的感觉是“我也是这么想的”等,这种书可能把你想说但不知道怎么说的东西说了出来——这种书可以读,但数量上不需要多,读多了可能思维反而会变得狭窄

•另一种是你的思想里所没有的,读完的感觉是“还可以这样?”“我怎么没想到”等,比如一般我们读历史就觉得是年代、人物、故事影响、意义等等,可是读完《人类简史》觉得整个思维得到了升华,“人类的一切原来只是一场建立在想象上的意义”,非常的震撼;再比如提到宇宙,只是通过数字对比,我们很难体会到“渺小”,但读完《三体》(虽然是小说)却觉得“消灭你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降维”这种描述,对人类“渺小”的表达是非常淋漓尽致的,从此让我觉得“人生也不过如此,什么都不算,那为什么不开开心心的过呢?”

要读完

•总觉得读一本书就要读完,这其实一方面是受“完美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没有明确读书目的

• 解决办法

•平时多进行“翻读”,拿到一本书翻到哪儿就从哪儿开始看,不需要从头看也不需要从上次的地方继续,慢慢克服“完美主义”心理

•另一方面拿到书之前想好目的,比如这次看《经济学原理》我就只是想知道“具体有哪些原理”,只需要看目录翻到具体位置看看就行,下次我再定“XX原理的具体应用是什么”再去翻看……像这样带有主题目的性的看,只要是达到了自己阅读目的,就可以说自己看完了这本书,当下次再看的时候,当作是看第二、三、X遍就好了

求数量

•不需要被网上一年读50本100本之类的风气带着跑,只要自己能真的吃透一本书,一年只读一本都是可以的,古代不是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嘛

• 解决办法

•每年强行定极少的阅读数量,如果读完了这些书,可以再多次反复去读,读完再用输出、采取行动等方式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当然这些书是经过精细挑选的经典书最好(畅销类书相对来说大多可能没有值得反复读的价值)

•这就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挑书

不挑书

•拿到一本书就直接读,有时候时间花了,却读了性价比不高的书,时间的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损失挺大的,尤其是现在市面上很的书都抄来抄去的

• 解决办法

•提前定好阅读计划,对于自己想要学习的主题、某个具体的学科类目、某位作者等等,找3-5本好书,往往这些好书也会带你找到其他好书的

只读爽书或只读一类书

•爽书会带动你的情绪,这类书偶尔读一读放松一下是极好的,但如果长时间读反而会越来越空虚,因为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欲望阈值会随着阅读的爽书数量不断被提高,慢慢的会发现这些书都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了,就像漫威的电影一样,看得越多发现质量越低,但有时候并不是真的完全是质量低而是我们看多了所以要求也变高了

•只读一类书也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

• 解决办法

•安排好读书时间,大块时间和更多时间排给信息量多、价值更大的书,在休息或累了时读读爽书倒是比看视频要好(我觉得)

要有充足的时间

•很多人总觉得读书就需要有大片的整块的时间,总觉得碎片化的时候读的东西作用不大、不成体系,但其实关键点不在于碎片化,而在于学习方式

• 解决办法

•有大块的时间固然是好的,这样可以深度阅读,同时也可以用来对一本书或一个主题做大纲、系统性的了解

•但当时间碎片时,其实也能用好,可以采用 目标细化 的方式,将要看书的分成小块、将大纲分成小节、将主题化解一个个小问题,再把这些细小的片段性阅读目标融入到平时的碎片时间里完成,等到有了大块时间时再整理一下

不会用

•读完一本书经常有“我读了=我知道了=我会了”的感觉或是总觉得“记不住”“不成体系”等等,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会用”。如 关于知识体系,这篇就够了 所说,知识体系的目的就是2个:方便关联和方便调用

• 解决办法

•输出是达到这2个目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输出有5个最基础的方式 :

•1读完一本书不只是写总结,而是写给别人看的

•2全上书用自己的话复述、总结书的核心内容

•3口头向别人讲解

•4不只是画这一本书的思维导图,而是在此基础上将内容与其他讲过的书的内容进行关联

•这4个方法如果能坚持做到,基本上就能知道如何去用一本书的内容了

•5最终能列出具体的行动方案,将书里的理论、方法转化成实际的行动步骤

•这也说明, 读书不是一个人的事 ,输出给别人可以让你更好的理解与运用书里的内容,而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问题时也会涉及到其他人

只读“书”

•书只是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它的好处是更加系统、更加深度,但当然也存在自己的问题,学习是多方面,我们也不能只局限于书,毕竟现在的各种知识付费内容里也有不少精致的内容

收藏书单,不断买书

•我发现现在好多人都喜欢收藏书单,我写过对一本书具体内容的文章没有几个人读,可是推荐的书单阅读与收藏量却特别大,人性真奇怪,收藏了=读了,囤书好像也是一样,书架上摆满了却没有几本真的读了

以上的这些,都是一些我平时被问到比较多的问题,希望以后有机会时可以再更加针对性详细的展开谈一谈

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