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勤学苦研,大胆创新!贵州学子助力“笙”声不息

近日,一份来自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的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调研报告,获得了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贵州省终审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一时间,芦笙声满校园,成为食品职院另一种美的享受。


(资料图)

食品职院学生为何偏爱芦笙舞曲?调研报告背后又藏着哪些故事?笔者来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阿幼朵音乐舞蹈学院,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调研报告撰写人杨骏东同学。

杨骏东出生在黄平县谷陇镇一个小村庄里,这里每年举办芦笙盛会,芦笙文化已然成为人们重要的精神支柱。从小受到浓郁芦笙文化熏陶的杨骏东,自然而然地喜欢上了芦笙歌舞。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发地意识到年轻一代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变得越来越模糊了。

“一个民族失去了自己的文化,那她还是那个民族吗?自己民族的文化自己不去传承,那她还能指望谁去传承?”这些不经意间冒出的问题,让这位苗族小伙踏上了一条芦笙文化传承和创新之旅。

怀揣这份芦笙文化的自我觉醒,杨骏东于2019年正式开始学习芦笙表演,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做些事情。他先是拜访了谷陇镇当地的“苗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王正君,从简谱开始学起,最后学芦笙辞、芦笙舞动作以及其他芦笙组曲。他说,芦笙辞是最难学习的,但也是传统芦笙曲学习最精华的部分,一定要学清楚搞明白。

学了一段时间后,杨骏东发现,要把芦笙文化传承下去并非易事,还得系统学习甚至大胆创新。正是这样,他在高三那年毅然选择了传统芦笙的艺考,也如愿来到贵州食品工程职业学院阿幼朵音乐舞蹈学院进一步学习音乐表演专业知识。

来到食品职院,杨骏东不仅能跟随专业教师系统学习,还在这里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组建了“达摆给”团队,旨在学习和传承芦笙文化。

在校期间,为了广泛而深入地认识芦笙,杨骏东带着团队实地走访了相关单位、专家学者、业界传承人,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撰写了黄平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的调研报告,对苗族芦笙舞传承发展作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杨骏东和团队成员撰写的调研报告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贵州省终审决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杨骏东说,这是鼓励更是鞭策。为了让芦笙乐曲更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他还运用学得的知识,根据黄平苗族支系传统芦笙曲的演奏规律,创作了《鲤鱼跃龙门否》《去旁海看会》《够了吧》三首芦笙曲与辞,编排了《达摆给》乐曲和《芦笙辞》歌曲。

为了检验编排舞曲的效果,杨骏东还四处寻找展示的机会,带着团队参加过龙里县九八五高级中学第五届校园体育文化艺术节、清镇市2023年绿色文明展示交流暨文明城市建设宣传周、美育进校园“艺”起向未来暨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等各级多种活动,获得观众的频频点赞。

由于表现突出、成绩优异,年仅21岁的杨骏东在今年正式成为黄平县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芦笙舞”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是指传授与继承的人。”杨骏东说,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不能只承其而不传之,而要承担起培养传承人的使命。截至目前,由他培养的芦笙表演传承人已有13人,并在多场活动中不断绽放着芦笙的魅力。

“笙声不息,亦是生生不息。”这是杨骏东的梦想,他希望以自己的微薄力量,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芦笙表演、传承非遗文化。(图/文 任伟)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