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在线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德孝讲堂”讲出大名堂

宋瑞通过网络平台推介弯柳树村的农产品。


【资料图】

2013年,弯柳树村出了件稀罕事,废弃的小学教室里办起了“德孝讲堂”,讲课的是驻村第一书记,听课的是村里男女老少,教的是怎样邻里和谐、孝顺父母、家庭幸福。

渐渐地,不少村民成了德孝讲堂的忠实听众,弯柳树渐渐焕发新生——从一个孝悌不彰、麻将成瘾、喝酒打架成风的穷村庄,变成了村民温良知礼的中华孝心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改变这个村子的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驻弯柳树村的第一书记宋瑞。10年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她5次驻村,坚持不懈为乡亲们讲礼义廉耻,讲传统文化,在河南息县一个贫困乡村,走出一条以文化传承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

三把火,冒青烟

“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米饭一半馍。”位于淮河岸边的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历史上是“鱼米之乡”,弯柳树是个有千年历史的古村,有14个自然村、2150口人、3600亩良田。2012年,48岁的宋瑞被派驻弯柳树村时,该村贫困发生率超过30%。

驻村后,宋瑞铆足劲儿要干些实事。她先是争取扶贫项目资金,但贫困户不愿动脑子、费力气,只想坐等分钱,最终,由于没人搞项目,这笔钱又被拨到别的贫困村;随后河南调查总队领导率队到村里慰问贫困户,竟被非贫困户围住起哄要好处;再后来,她争取资金为村里修路,可负责修路的村干部私心太重,把修主干道的钱拿去修了自家所在自然村的环村路,群众上访到县里。

新官上任三把火,都冒了青烟,宋瑞碰得灰头土脸。

要扶贫,先扶志

随着深入了解,宋瑞发现,子女不孝、麻将成瘾、喝酒打架成风,是村子三大毒瘤。她认为:“比物质贫穷更可怕的是精神贫困。人心不变,思想不变,再好的扶贫政策,也扶不了根儿上的贫。”

宋瑞曾系统学习过传统文化,深谙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她决定在村里开办一个“德孝讲堂”,讲授传统道德文化,一点一滴化育人心。

2013年11月,讲堂正式开讲,宋瑞的第一堂课是“学习弟子规,做幸福弯柳树村人”。“经过动员,这节课来了三四十人。”宋瑞说,“我知道有些人不是冲着听课来的,而是冲着毛巾、洗衣粉等礼品来的,但只要来了,我就有信心将他们留住。”

50岁出头、曾喜欢喝酒打牌的汪学华一开始也不以为然:“传统文化能顶啥,能吃?还是能喝?”但听了几次课后,他听出点名堂——传统文化是引人向善、劝人进取、教人和谐的,能让人过得更幸福,生活更有奔头。渐渐地,汪学华成了德孝讲堂的忠实听众。

听课的村民越来越多,村子也悄然发生变化。村里给孝善家庭、“好媳妇”戴上红花,汪学华成为村义工团团长,组织大家给老人包饺子、办孝亲宴。2014年8月,弯柳树村被授予“中华孝心示范村”。

人心变,奇迹现

破除了“人穷志短”,扫清了陈规陋习,弯柳树迎来新生。随着四面八方到弯柳树村学习的人多了,村里先是组织50余户村民筹资成立弯柳树村孝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展以德孝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观光旅游产业,打造了一批“孝爱民宿”。

随后,弯柳树的名声越传越远,在县城做农贸生意的王春玲,到弯柳树村承包360亩耕地,干起生态农业。辽宁人赵荣达投资600多万元在村里建了一个生产无添加酱品的绿色食品加工厂,还把格言警句印在包装上,致力传播传统文化。

门窗加工厂、电商物流园、有机蔬菜基地……各种产业雨后春笋般在弯柳树出现。2015年底,弯柳树在息县率先实现脱贫摘帽。当前,村里又成立了5个农业合作社,生态农业,酵素大米、香菇酱、碳氢西瓜等成了弯柳树的拳头产品。

宋瑞如今常通过网络平台推广弯柳树的农产品。“修好心田,种好良田,生态弯柳树守护你的餐桌安全。”这是宋瑞常用的推介结束语,也是弯柳树村认准的发展方向。

原标题:《“德孝讲堂”讲出大名堂》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